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大腸癌

香港普遍現象

大腸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15年共錄得5,036宗新症,佔整體癌症新症的16.6%,當中2,891宗為男性,另外2,145宗為女性,比例約為1.3比1。若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是本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參考2009年至2013年的數據,男女性的發病率均在30歲開始上升;直到50歲,男女性的發病率都十分接近,但其後男性的發病率增幅開始拋離女性,其中80歲的兩性發病率相差最遠,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為約500,女性則為約350。80歲過後,兩性的發病率均開始回落。死亡率方面,男女性的數字皆從40歲起上升,男性的增幅同樣拋離女性,直到85歲,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死亡率接近400,女性則不足300。

大腸癌初期病徵

大腸癌常見症狀​

大腸癌的常見病徵包括:

  • 腹部發脹
  • 腸絞痛
  • 排便習慣突變,例如腹瀉或持續便秘、糞便變成幼條狀等
  • 大便帶血
  • 大便呈黑色、帶黏液
  • 直腸出血
  • 大便時感覺尚未排清,但未能排出
  • 體重下降
  • 身體出現貧血症狀,例如手腳冰冷、心跳加速、面色蒼白、頭暈等

大腸癌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如患者出現上述病徵,應盡快求醫,檢查是否患有大腸癌。

尋找癌症原因

大腸癌風險因素

大腸癌主要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致,尤其飲食方面,如進食過多含有大量動物脂肪的食物,但少吃含有豐富纖維的蔬果,或經常進食燒烤或加工肉類,都會令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長期缺乏體能運動,以及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都是引致大腸癌的主因。

此外,個人病史也是高危因素之一。大腸長期發炎或長出瘜肉的人,患有大腸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另外,如家族中有人曾患大腸癌,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如兄弟姊妹、子女等,同樣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相應提高。

針對以上跟大腸癌有關的風險因素,要預防患有大腸癌,首先要改善生活模式,例如多進食含有豐富維他命、礦物質及纖維的蔬果和全穀類食品;如有需要飲酒,只飲適量;同時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盡量每日做至少30分鐘運動,保持健康的體格。

一般而言,醫生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由於大腸癌初期未必出現明顯病徵,沒有病徵的人可先進行大腸癌篩查,從而找出自己是否較高風險,甚至是否已經患病,以便及早接受治療。

常見檢查方法

大腸癌診斷方法

如發現身體出現懷疑大腸癌的病徵,應該盡早求醫並檢查。醫生一般會用以下方式,檢視病人是否患有大腸癌。

  • 直腸指檢
  • 這是檢視病人是否患有大腸癌的第一步。醫生會戴上手套,將手指探進直腸,檢查內裏是否有硬塊或腫脹。
  • 內窺鏡檢查
  • 用來直接觀察大腸內部有沒有異常。檢查前幾天,病人需要戒食高纖維食品,並在檢查前一天服用瀉藥,並飲用大量清水。檢查時,醫生把內窺鏡經過肛門送進大腸,如有需要,可能會抽取細胞樣本,以作活檢組織化驗。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 這是一種針對大腸的X光檢查。檢查之前,可能需要洗腸,利用軟管灌水入直腸,然後將水排出體外。正式檢查期間,會將含有鋇的顯影劑灌入直腸,使大腸獲得清晰的投影,再由醫生進行分析。

除上述檢查之外,醫生還會作進一步的檢驗,了解腫瘤有沒有擴散到肺部、肝臟等部位。

  • 肝功能測試
  • 抽血化驗,以測量肝臟的化學反應,如出現任何異常情況,表示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肝臟。
  • 胸部X光
  • 觀察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到肺部。
  • 電腦掃描
  • 以X光描繪體內的立體影像,資訊遠多於平面X光片,有助醫生診斷。
  • 超聲波掃描
  • 醫生以小型探針在腹部移動,探針發出的聲波經電腦分析後,會轉化為腹腔和肝臟的影像。
  • 磁力共振掃描
  • 用磁場構成身體的橫切面影像,以觀察體內組織。

透過以上各種檢查,醫生會為患者的病情分期。大腸癌一般可分為以下4期:

影響範圍
I期 癌細胞只出現在大腸壁,並未擴散。
II期 癌細胞開始擴散到大腸壁外的組織,或黏附在附近的器官,惟沒有影響淋巴系統或遠端器官。
III期 癌細胞已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系統。
IV期 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肺部等。

主要治療手段

大腸癌治療方法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大腸癌早期可以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但較後期的大腸癌,則視乎癌細胞的情況:如並未擴散,除手術外,可兼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如已經擴散,則主要依靠化療,控制病情。

  • 外科手術​
  • 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形狀、大小等因素,選定合適的手術。結腸或直腸切除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將病變部分以及鄰近的淋巴結切除,並將大腸兩端連接。不過,腸臟有機會無法接駁,便要將腸的一端,接駁到腹腔外,作為排便的管道,並用小袋暫時覆蓋,以收集糞便。 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肺部或肝臟,有可能要進行以下手術:
    • 射頻燒灼
    • 將針狀電極插入肝臟的癌腫位置,同時發出電流,以高溫消滅癌細胞。
    • 微波消融
    • 同樣以燒灼方式殺死癌細胞,但以微波取代。
    • 低溫治療
    • 將儀器插入癌腫位置,以局部降溫的方式,殺死癌細胞。

進行手術之後,患者越快開始活動,對康復的進度越好,但頭幾天可能需要尿管協助排尿,或在傷口放置流管,以排走分泌物。在腸道活動恢復正常之前,不可飲用飲品,直至手術後兩至三天,可飲少量開水,並逐漸增加份量;四至五天後,可進食較清淡的食物。

施以大腸癌手術後,患者一般都可以恢復正常性生活,但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在切除直腸時,觸及連接性器官的神經,導致無法勃起或射精,然而這類情況較為罕見,亦有可能只屬暫時的情況。

  • 化學治療

簡稱「化療」,針對癌細胞分裂比正常細胞更快的特點,利用藥物來殺死它們。藥物通常會通過手臂靜脈或經整入胸腔的導管,溶入血液,運行全身,沿途搜索癌細胞並擊殺它們。一般每個療程相隔兩至三個星期,數量則取決於病情,以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部分患者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癌腫後,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鄰近的淋巴結,或者經醫生評估,認為復發機率高,就需要接受其他治療。此時使用的化療稱為「輔助化療」,用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患者在治療後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例如疲倦、脫髮、噁心和腹瀉等。除此之外,個別化療藥物,例如Flurouracil,可能令手掌及腳跟出現紅腫和疼痛的情況,但一般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另外,患者亦可選擇接受標靶治療。標靶藥物也是一種抗癌藥物,配合化療使用,可加強療效或延長患者的壽命。雖然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輕,但對身體同樣會產生影響,視乎藥物種類:EGFR抑制劑〔註2〕在患者初次注射後,會引致發燒、肌肉疼痛,甚至呼吸困難和休克;血管抑制劑〔註3〕則會引致高血壓、蛋白尿,甚至血管栓塞。

  • 放射治療

俗稱「電療」,以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能夠集中照射癌腫,避免損害正常細胞。由於只屬局部治療,射線觸不到的部位並不會受影響。在進行電療之前,醫生會在患者的皮膚上畫上記號,確保射線能夠準確進入體內的目標。

就大腸癌而言,電療較常用於直腸癌,較少用於結腸癌。如果醫生經評估後,認為外科手術有困難,或經掃描評估後,發現癌症屬較後期,都要在進行手術前接受電療。接受手術後,部分患者仍有較高風險復發,都可能需要接受電療。另外,如患者身體狀況許可,可以同時使用電療及化療,以加強治療效果,但與此同時,副作用都會相應增加。

接受電療後,患者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疲倦、皮膚敏感等。此外,如電療涉及大範圍的骨髓,可能會減少白血球、血小板及紅血球的數目,使患者容易受感染、出血或貧血。在這個情況下,患者應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受傷或暈眩。

性功能方面,如在盤腔範圍進行電療,女性的卵巢可能喪失功能,永久停經,並出現潮熱、出汗、陰道乾涸等症狀;而男性的睪丸亦可能喪失製造精子的功能,導致不育。電療亦有機會導致膀胱內壁發炎,或令生殖器官及會陰的皮膚紅腫、疼痛,甚至潰爛,導致小便刺痛,並影響性行為。

副作用的程度視乎電療的劑量,以及療程的長短,大部分不適的情況都可用藥紓緩。

主要治療手段

大腸癌個人護理

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應跟醫生商討,按個人情況制訂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複診安排,以偵測有沒有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的診治,同時治理其他因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加快康復進度。患者亦須要改變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以及對腸道刺激的食物。

進一步認識

閱讀更多

註1:顯影劑經由血管注射,之後隨血液到達器官,以減弱X光射線,使組織更容易顯現出來。

註2:EGFR抑制劑是標靶藥物的一種,主要用以阻截癌細胞接收指導其生長的訊息,使其死亡。

註3:血管抑制劑是標靶藥物的一種,目的是令癌細胞難以增生血管,使其得不到養分而死亡。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