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甲狀腺癌

香港甲狀腺癌普遍性

甲狀腺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但其死亡率較其他癌症為低。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7年共有884宗甲狀腺癌新症,其中男性有181人,女性703人,而死亡人數有61人。甲狀腺癌的患者一般為中老年人,惟其中的乳頭狀甲狀腺癌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兒童則很少患上。此外,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比男性高。

甲狀腺癌病徵

甲狀腺癌常見症狀​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面咽喉下面,呈蝴蝶狀,是一個內分泌組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在甲狀腺後面的是副甲狀腺,負責分泌副甲狀腺素。甲狀腺素能調節新陳代謝、血糖、心跳和腎功能等;副甲狀腺素則可以調節身體鈣質、平衡骨骼的鈣質、促進小腸及腎臟吸收鈣質。當甲狀腺的細胞失去秩序地異常增生,便會形成甲狀腺癌。

    • 甲狀腺癌的症狀包括:

      • 頸部出現無痛硬塊
      • 聲音持續沙啞
      • 頸痛或喉嚨痛
      • 吞嚥或呼吸困難,有壓迫感
      • 持續咳嗽
      • 體重減輕

      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且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如有懷疑,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的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尋找癌症原因

甲狀腺癌風險因素

醫學界仍未確切掌握甲狀腺癌的成因,但可能與以下風險因素有關:

  • 曾接觸大量輻射:例如幼年時曾接受過頭頸X光照射或放射治療,又或生活環境中有高密度的放射線,過往外國核電廠發生輻射洩漏事件後,該地區的人患甲狀腺癌的比率也特別高。
  • 家族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過甲狀腺腫瘤、家族性甲狀腺髓質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及遺傳性大腸瘜肉等均有較大機會患上甲狀腺癌。
  • 個人病歷:本身曾患過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腺良性結節等疾病,患上甲狀腺癌的機會也較高。
  • 飲食:飲食中缺乏碘亦有可能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機會。
  • 年齡:甲狀腺癌常見於40歲以上的人士。
  • 性別: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較男性大。

常見檢查方法

甲狀腺癌診斷方法

甲狀腺癌的診斷方法包括:

  • 臨床觸診:醫生會用手指觸摸患者的頸部,檢查甲狀腺和淋巴結是有有異常。
  • 驗血:可用於檢查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甲狀腺荷爾蒙水平是否正常。
  • 細針活組織檢驗:利用細針插入頸部的腫塊,抽取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醫生可能會借助超聲波掃描來確定細針插入的位置。
  • 手術活組織檢驗:如果幼針抽驗無法取得足夠的活組織,醫生便需要為病人進行手術來抽取活組織樣本。醫生會在甲狀腺附近的皮膚先切一個小口,然後切取一小塊甲狀腺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組織是否有癌細胞。
  • 超聲波掃描: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描繪頸部及甲狀腺內部的圖像,藉此查看當中組織是固體硬塊還是囊液。
  • 甲狀腺放射性同位素掃描︰醫護人員會將小量放射性碘注射入患者的血管,以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由於癌細胞不像正常甲狀腺細胞般吸收放射物質,故掃描檢查有助檢測出癌細胞的位置。
  • 電腦掃描︰攝取一系列的X光片,把影像輸入電腦後形成三維圖像,從而得出癌瘤的大小和部位等詳細影像。患者需服用少量特製的顯影劑來進行檢查。
甲狀腺癌的種類

在香港,高達90%的甲狀腺癌屬於分化良好及預後佳的乳頭狀(Papillary)及濾泡狀(Follicular)類別。

種類 普遍程度 發病人群
乳頭狀癌(Papillary) 最常見 年輕女性
濾泡狀癌(Follicular) 較少見 老年人
髓樣癌(Medullary) 罕見 具遺傳性家族史
退行發育癌(Anaplastic) 罕見 老年人
甲狀腺癌的分期

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和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指引,高分化甲狀腺癌可分為4期:

分期 45歲以下 45歲以上
I期 • 任何大小的腫瘤

• 或出現區域性淋巴擴散
• 沒有轉移至遠端器官

• 腫瘤體積在2厘米以下

• 沒有出現區域性淋巴擴散
• 沒有轉移至遠端器官

II期 • 任何大小的腫瘤

• 或出現區域性淋巴擴散
• 已出現遠端器官轉移

• 腫瘤體積介乎2至4厘米

• 沒有出現區域性淋巴擴散
• 沒有轉移至遠端器官

III期 腫瘤蔓延至甲狀腺外,或已出現區域性淋巴擴散
IV期 • 腫瘤蔓延至鄰近的氣管或食道

• 已出現遠端器官轉移

主要治療方法

甲狀腺癌治療方法

  • 外科手術

手術是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在手術期間,醫生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沒有受癌細胞影響;如果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在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後,患者須要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代替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這亦可以幫助抑壓甲狀腺刺激荷爾蒙(TSH)的分泌。如果甲狀腺刺激荷爾蒙處於高水平,有可能會刺激剩餘的癌細胞,令甲狀腺癌復發。

接受手術切除甲狀腺後,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聲帶神經、食道或氣管遭切傷,導致流血
  • 聲音沙啞疲弱
  • 疲倦
  • 副甲狀腺切除後會引致體內鈣質水平大幅下降,容易出現四肢麻痺或抽搐。患者可以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補充。
  • 疤痕:手術後鎖骨上方會留下疤痕,不過隨著時間會逐漸變淡
  • 放射性碘治療

完成手術後,如果癌細胞未能完全清除、出現轉移或擴散的情況,患者或需接受放射性碘治療。這是一種體內放射治療,放射性碘以膠囊或液體形式給病人吞服。甲狀腺癌細胞吸收放射性碘後便會被摧毀,而正常細胞則很少受到影響。

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前約四星期,患者需停止服用甲狀腺荷爾蒙,因為甲狀腺荷爾蒙會阻礙吸收放射性碘而令其失去療效。患者或可改用注射人體甲狀腺刺激荷爾蒙(rhTSH),以避免因停服甲狀腺荷爾蒙而引起的問題。此外,在治療前約兩星期,患者需開始停止進食碘含量高的食物,例如海鮮、加碘的食鹽、咳嗽藥等,也要避免吃蛋、芝士或飲用牛奶等,以免影響療效。

在接受治療後四至五天內,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隨尿液、血液、唾液及汗液等排走,因此這段期間要在醫院接受隔離,避免接觸其他人,待輻射量降至安全水平便可出院,大約需時數天。

放射性碘不會為病人帶來長遠影響,女性患者將來也可以正常懷孕,不過在接受治療後首年內則不建議懷孕及餵哺母乳。

接受放射性碘治療時,可能出現以下副作用:

      • 噁心
      • 口乾
      • 眼睛乾澀
      • 味覺或嗅覺轉變
      • 頸或胸部感到疼痛

大部分的副作用只是短暫性,如果感到不適,可跟醫護人員商量,看看有沒有紓緩的方法。

  • 體外放射治療

如果手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醫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這方法較常用於治療髓質癌及退行發育癌。假如癌症復發,也可能使用這種方法治療。

進行放射治療前,醫院需為病人製造適合頭頸的透明膠面具,這面具與治療床連接,以確保放射治療進行時,患者的頭部處於正確位置。整個療程通常約六至七星期。

接受體外放射治療,可能出現以下副作用:

  • 噁心、疲倦
  • 喉嚨痛、難以吞嚥
  • 口部乾涸

大部分的副作用只是短暫性,如果感到不適,可跟醫護人員商量,看看有沒有紓緩的方法。

  • 標靶治療

當一般常用的治療如手術和放射性性碘變得無效時,可考慮使用標靶治療藥物。

自我照顧

甲狀腺癌個人護理

手術後的護理

手術後,應盡早下床走動,如果仍需臥床,應跟隨治療師的指導,定時作足部移動及深呼吸。為了保持氣道暢通,需要以半坐的姿勢臥床。手術後一段時間內,患者吞嚥時會感到痛楚,可能要進食流質或較軟的食物。  

定期服藥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所需藥物 (例如甲狀腺荷爾蒙、鈣片及維他命D)。

定期覆診
定期覆診及跟進檢查對偵察癌症復發是很重要的,即使甲狀腺已被切除,也一樣有復發機會。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半年,醫生會安排病人進行同位素碘全身掃描及抽血檢驗甲狀腺球蛋白,以確定沒有殘留癌細胞。此後醫生會定期替病人進行頸部檢查及抽血檢驗等,偵察復發。

攝取充足的營養
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而暫時無法正常進食,可先以飲用高營養及高熱量的營養補充飲品替代。

低碘飲食

在進行放射性碘治療/放射性碘全身掃描昤,由於患者需服用少量放射性碘,因此在治療前,醫生可能會要求患者奉行低碘飲食,因為含碘量高的食物會影響治療效果。

在進行低碘飲食時,應小心閱讀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來選擇食物。

*避免進食的食物和飲料

類別

例子

調味料

含碘的食鹽、海鹽

海產類及海產製品

魚類、貝殼類、紫菜、海藻類

牛奶及牛奶製品

牛奶、芝士、乳酪、牛油、忌廉、雪糕

蛋類

蛋黃

烘焙類

薄餅、麵包、粟米片

大豆類

豆腐、豆奶、豉油、腐竹

加工及醃製食物

火腿、煙肉、香腸、泡菜、醃菜、醃製橄欖

含紅色人工色素的產品

糖漿、消毒劑、漱口水

含食用色素E127的食品

可樂、威士忌、即溶咖啡或茶

其他

乾果、果仁、含碘的維他命或營養補充劑

可安心食用的食物和飲料

  • 新鮮肉類
  • 新鮮蔬菜(但避免進食過量菠菜和西蘭花)
  • 非碘鹽和油製成的麵包(不含大豆類)
  • 蛋白
  • 淡水魚
  • 罐頭桃肉、菠蘿、梨肉
  • 梳打水、果汁
  • 以蒸餾水調製的咖啡或茶(不含奶類成分)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