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皮膚癌

請即向醫生求診

皮膚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香港夏季長、溫度高,加上全球暖化加劇,陽光越來越猛烈,皮膚癌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疾病。在本港,2016年共錄得1147宗新個案,佔癌症新症總數的3.6 %,當中1,063宗屬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另外84宗屬黑色素瘤皮膚癌。若以每十萬人口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為14.5%,而黑色素瘤則為1.1%。綜觀由1983年至2016年共34年,以年齡標準化計算,每年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大致呈上升趨勢,但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則每年相約。

死亡率方面,以每十萬人口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為0.4%,而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則為0.7%。於2017年,本港共有78人死於皮膚癌,佔因癌症死亡的個案總數的0.5%,當中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分別佔26宗及52宗。比較1981年至2017年合共37年間,以年齡標準化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然而,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則呈上升趨勢。

身體反應

皮膚癌常見症狀​

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各有不同病徵。先談非黑色素瘤,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名為基底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7成,通常在頭部、頸部及上身,出現小塊光滑、色澤猶如珍珠般皮膚,表面帶有油光,或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爾會出血,亦有可能長出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此外,患者會感到該處痕癢。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如患者及時發現,通常可治理。

第二種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名為鱗狀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3成。患者的臉部、頸部、前臂、手背、小腿等部位,均有可能出現隆起的鱗狀硬塊,偶爾會出血。除非病徵出現在耳朵或嘴唇,否則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一般不難治理。

至於黑色素瘤皮膚癌,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冒出新的黑斑,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逐漸變大、變形或變色,過程長達數星期以至數個月。跟正常的膚斑或痣不同,黑色素瘤形狀不規則,甚至表面凹凸不平,沒有既定顏色,可能呈啡、黑、白、藍、紅、灰等顏色。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患有結節型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貌似隆起的小圓包,呈黑色、紅色甚至粉紅色,增生速度高,亦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要儘快切除。

長期曝曬

皮膚癌疾病成因

皮膚癌通常與長期接觸紫外線有關。正常來說,皮膚需要吸收紫外線來製造維他命D,促進骨骼成長,然而在烈日當空下長期曝曬,會感到皮膚通紅及灼熱疼痛,然後脫皮,亦有可能傷及皮膚的基因,形成基因突變,令細胞失控增長,釀成皮膚癌。

請即向醫生求診

皮膚癌風險因素

人人都不應忽視皮膚癌的威脅,然而擁有下列特徵的人士,一般有較高患病風險:

  • 身體多痣
  • 有近親曾患黑色素瘤
  • 曾經長時間曝曬
  • 皮膚白晢、曬不黑但容易灼傷
  • 紅髮或金髮
  • 眼球呈藍色或綠色
  • 免疫系統較弱,例如曾經接受器官移植,或愛滋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
  • 工作上常接觸砷〔註1〕、瀝青、焦煤等油類化學品
  • 曾經患有皮膚癌,或曾接受放射治療

防範皮膚癌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避免長期曝曬。與此同時,自我檢查也是可行方式之一,首先拍攝全身皮膚,此後不時再度檢查,與最初版本比較,檢查位置包括腳底、腳趾間、腳甲等。如發現皮膚冒出新膚斑,長得跟附近其他斑點不相似,或者有膚斑或斑點變大、變形或變色,或者有傷口久未癒合,都應該拍攝下來,記下日期。倘若一個月後仍未消除,就應盡快求醫。

請即向醫生求診

皮膚癌診斷方法

皮膚癌的診斷方法,因種類而異。黑色素瘤皮膚癌顏色較深,加上通常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生長,一般憑肉眼就可作初步判斷。不過,某些情況就不能單憑外觀來分辨細胞屬良性或惡性,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醫生會在懷疑有癌細胞生長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再用小型手術刀切除一小片組織,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觀察相關細胞屬良性或惡性。

由於大部分皮膚癌都顯露於皮膚表面,而且增生較慢,較少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故毋須作更深入的測試,為癌症分期。然而,如患者皮膚癌治癒後又復發,則較大機會擴散,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檢查有沒有腫脹情況,甚至作切片檢查。

請即向醫生求診

皮膚癌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於癌腫的種類、部位、大小、擴散情況等,例如非黑色素瘤細胞皮膚癌通常可以治癒,最常用的方法是透過手術直接切除腫瘤,或兼用放射治療等方法,加強效果。

  • 外科手術
  • 如醫生在切片檢驗的過程中,仍然未為患者割除全部癌腫,或癌腫已經由表皮擴散到體內,就有需要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更多組織。醫生會因應皮膚癌的面積大小,決定為患者進行局部或全身麻醉。如癌腫較細小,只需局部麻醉,手術之後即日可回家,自行護理傷口;但若癌腫面積較大,就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手術後可能要移植自身的皮膚,以修補傷口。
  • 莫氏療法
  • 又稱「周邊嚴控切除術」,是一種局部麻醉的微創手術,主要治療面積較大的皮膚癌、原位復發的基底細胞癌,或者開始擴散的癌腫。醫生每切下一塊組織,便會以顯微鏡觀察,檢查樣本的邊界是否仍有癌細胞存在,直到切下的皮膚不見癌細胞。由於傷口面積較大,單靠縫針難以完全癒合,患者可能需要在其他身體部位割一塊皮膚,移植到傷口處。
  • 冷凍治療
  • 主要適用於皮膚表面的小面積癌腫,以超低溫的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噴灑癌腫所在的位置,凍死癌組織。噴灑期間,患者感覺像蜂刺,事後或會有一至兩分鐘感到痛楚,亦有可能會結疱,通常兩星期後就會脫痂,惟有機會留下疤痕。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數次冷凍治療,才能徹底清除癌細胞。
  • 刮除與電灼
  • 同樣主要用來治療表層的癌腫,例如基底細胞癌。醫生會局部麻醉患處,並挖出癌腫,然後用電灼的方式止血,同時殺死四周殘餘的癌細胞。傷口通常會在幾個星期之內癒合,而疤痕的程度則因人而異。
  • 激光手術
  • 在切除組織的手術期間,用激光束代替手術刀,減少流血機會。
  • 光動力治療
  • 適用於依附在骨骼上的皮膚癌。醫生會使用一種經靜脈注射或於患處塗抹,並經光照才起作用的治癌藥物,然後用激光照射患處,那些藥物便會開始攻擊癌細胞。
  • 放射治療
  • 適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特別是臉、眼、鼻、前額等難以施手術的部位,或者清除手術後殘餘或擴散到皮膚內層的癌細胞。放射治療的原理是以高能量的X光射線,破壞癌細胞,防止分裂。
  • 化學治療
  • 針對一般癌症的化學治療,主要用靜脈注射,使藥物在患者全身運行,但由於皮膚癌通常在身體局部存在,化療則只需要在患處塗抹膏油,患者可留在家中自行敷藥,每日一至兩次,連續使用數個星期。用藥後,患者須小心覆蓋患處,避免日照,如出現疼痛或滲出液體等情況,應即時停止使用。
  • 局部免疫治療
  • 部分小面積的表層基底細胞癌可用一種名為Imiquimod的乳膏治理,以激發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通常適用於難以動手術的部位,或體內癌腫多於一處的人士。跟上述化療一樣,使用局部免疫治療的患者亦可在家自理,每日塗一次乳膏,連用數星期。療程期間,患處可能出現變紅、疼痛、結痂、脫皮等情況,但較少機會留下永久的疤痕。
  • 類視色素治療
  • 一種與維他命A相關的藥物,有時候用來治理鱗狀細胞癌。

健康生活

皮膚癌個人護理

患者在切除基底細胞癌和早期鱗狀細胞癌後,應定期複診及自我檢查皮膚,並注意護膚,尤其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然而,由於陽光對皮膚累積的傷害不能還原,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再次發現癌腫的風險較高。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盡快求醫。

進一步認識

閱讀更多

註1:砷常用於工業,例如製造半導體電子零件,對人體有害。

資料來源:

衛生防護中心

癌症基金會

香港防癌會

Mayo Clinic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