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陰莖癌

香港概況

作為男性最關鍵的生殖器官,陰莖也跟其餘身體部位一樣,難逃患上癌症的風險,不過出現的機率相對較低,尤其在西方國家。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歐洲及北美洲每年在每100,000名男性之中,只有少於1人確診陰莖癌;在美國,陰莖癌只佔當地男性患癌個案的不足1%。

不過,在男性之中,陰莖癌也有發病趨勢可尋。協會統計指,美國確診陰莖癌的男性平均年齡為68歲;換個方式計算,當地大約8成確診個案都年屆55歲。兩項數據均反映,隨著年紀增加,患上陰莖癌的機率也會因而上升。

至於存活率方面,陰莖癌並非特別難以治療,但效果視乎診斷的時機。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數據,整體陰莖癌的5年存活率為67%,但各階段的情況可謂大相逕庭。如癌細胞於確診時還未開始擴散,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82%;如癌細胞已擴散至周邊組織、器官或淋巴結,5年存活率則跌至約50%;如癌細胞已蔓延到遠距離的器官,5年存活率更只得12%左右。

陰莖的表面與內部均有細胞存在,這些細胞異常生長就會演變成腫瘤,有可能是良性;如屬惡性,就是坊間指的「陰莖癌」。換言之,陰莖內外都有可能發生癌症,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個案皆由陰莖表面的細胞突變形成。常見的陰莖癌種類包括:

  • 鱗狀細胞癌 – 佔了陰莖癌接近95%的個案,可在陰莖的任何部分發生,而大多生長於包皮位置(未割包皮的男性)或龜頭。這種癌細胞生長速度較緩慢,如能及早發現,一般都可治癒。
  • 疣狀癌:一種較為罕見的鱗狀細胞癌,可在皮膚的不同位置生長,雖然生長緩慢,卻可能長得十分龐大,亦可入侵附近組織,但一般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原位癌:陰莖鱗狀細胞癌的最早期,癌細胞位處皮膚的最表層,也未生長到更深入的組織。
  • 基底細胞癌 – 只佔陰莖癌的少部分個案,癌細胞生長緩慢,亦很少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黑色素瘤 – 皮膚一部分呈啡黑色,生長及擴散得較快,因此較上述兩種癌症危險。然而,黑色素瘤通常出現在長期受陽光曝曬的肌膚,因此可能但確實較少生長在陰莖的皮膚上。
  • 腺癌 – 相當罕見的陰莖癌種類,從陰莖皮膚的汗腺生長。由於跟鱗狀細胞癌中的原位癌近似,一般很難辨別兩者。
  • 肉瘤 – 陰莖癌當中少數個案屬肉瘤類,生長在陰莖的血管、平滑肌或其他結締組織。

陰莖癌病徵

陰莖癌常見先兆、症狀及病徵

目前為止,陰莖癌的實際成因仍然未明,但科學家已發現多項跟陰莖癌有密切關係的因素,如符合下列情況,就有可能已患上陰莖癌:

  •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HPV病毒可經由性接觸傳播,但這並非唯一感染HPV病毒的途徑。大部分男性的身體均可自行清除HPV病毒,但某些情況下,病毒並不會消失,演變成慢變感染,甚形引致癌症,包括陰莖癌。美國癌症協會指,在大約半數的陰莖癌個案中,均能發現HPV病毒。
  • 未有割包皮
    部分學者認為,男性在嬰兒時期割包皮,可以大幅減低患上陰莖癌的風險。事實上,割包皮與否跟患癌的因果關係,至今未有定論,但未割包皮的男性可能會出現包莖(包皮過緊,難以翻開)或累積包皮垢,因而刺激陰莖,使其發炎,增加患癌的風險。
  • 吸煙
    雖然這行為跟陰莖沒有直接關係,但任何形式的煙草都含有有害甚至致癌物質,這些致癌物質進入肺部後,會被吸收到血液,並經血管運行全身,繼而可能釀成陰莖癌。
  • 銀屑病紫外光治療
    如男性本身患有銀屑病(一種皮膚病,因細胞過度增生,出現乾燥、痕癢的鱗狀),或須接受以紫外光進行的治療。一旦其生殖器官接觸過多紫外光,有機會引發陰莖癌。不過,現時大多男性進行此種治療時,均會先蓋住生殖器官之處,盡量減低致癌風險。
  • 愛滋病
    本身患有愛滋病的人士,也有較高風險患有陰莖癌,原因相信是免疫系統因病情變弱。

上述因素會增加患癌的風險,但陰莖癌也有可能由其他原因促成,因此男性須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若發現異常狀況,便應向醫生了解。一般而言,陰莖癌的症狀包括:

  • 陰莖腫痛超過四個星期
  • 陰莖或包皮底部流血
  • 陰莖或包皮散發異味
  • 陰莖表皮或包皮變厚,造成包莖
  • 陰莖或包皮變色
  • 陰莖或包皮底部出紅疹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不論有否感到痛楚、痕癢等不適感覺,也應求醫,了解是否患上陰莖癌。即使並非癌症,而是其他與陰莖相關的疾病,延誤診斷也會令治療加倍困難。

常見檢查方法

陰莖癌診斷方法

如醫生認為病人有機會患有陰莖癌,將透過不同方法檢查,了解癌細胞(如有)的發展情況;如發現較多徵兆,或需要進行更多形式的檢查,以獲取更準確的資訊。就陰莖癌而言,主要的診斷方式有以下幾種:

  • 病歷檢查及體檢:
    如風險因素一欄提及,陰莖癌跟HPV病毒、愛滋病等關係密切,因此醫生或需先了解病人過去曾否患上相關疾病,從而判斷患有陰莖癌的機率及原因。
    此外,醫生亦會仔細檢查病人的生殖器官,視察有沒有任何顯示患上陰莖癌的徵狀,例如腫脹、紅疹等。醫生也可能會輕按病人的腹股溝(陰莖兩旁、腹部下方),檢查是否有腫脹情況。
  • 活體組織檢驗:
    這是唯一可確定病人是否患有陰莖癌的檢查方式,因醫生會直接檢取病人體內的組織,送往檢驗癌細胞。活檢也有幾種方式,包括:
    • 切開性切片 – 醫生只會移除懷疑含有癌細胞位置的少部分組織,通常是針對面積較大且有潰爛,或癌細胞貌似已深入陰莖內部的病人;
    • 切除性切片 – 如病變部分面積或體積較小,例如腫塊或斑塊,醫生就會把整個部位的組織切除;
    • 淋巴結切片 – 如癌細胞已經在陰莖大規模擴散,醫生可能需要繼而檢查附近的淋巴結,以判斷癌症的發展階段,可透過針吸或手術形式進行。
  • 影像檢查:透過影像反映病人體內的情況,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 電腦斷層掃瞄(CT) – 利用X光製成體內橫切面影像,顯示癌腫的體積,以及是否已經擴散至淋巴結或其他部位;
    • 磁力共振成像(MRI) – 原理與CT近似,但磁力共振是以無線電波及強度磁力反映體內軟組織的狀況,如病人陰莖勃起則效果更佳,因此醫生或會為病人注射前列腺素,以便掃瞄;
    • 超聲波 – 如其名,使用聲波繪出病人體內器官與其他物質,有助找出癌細胞入侵陰莖的程度,病人於過程中不會接觸輻射。

一般而言,醫生進行上述活檢或影像檢驗後,已能根據腫瘤的體積、擴散程度等因素,判斷患者的癌症階段。不過,如果患者曾接受手術以檢查附近的淋巴結,醫生便可採用更仔細的標準,量度患者的癌症期數,詳情如下:

0癌細胞只在陰莖的表皮,並沒有生長至更深入的位置,亦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癌細胞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但沒有進入血管、淋巴管或神經線,亦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A癌細胞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並已進入血管、淋巴管或神經線,惟仍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癌細胞已生長至尿道海綿體(沿著陰莖底部直至龜頭的組織),但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B癌細胞生長至陰莖海綿體(陰莖頂層兩邊組織的其中一邊),但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IA癌細胞已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可能已進入尿道海綿體或陰莖海綿體;已擴散至腹股溝同一邊的1至2個淋巴結,但未擴散到更遠距離的部位。
IIIB癌細胞已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可能已進入尿道海綿體或陰莖海綿體;已擴散至腹股溝同一邊的3個或以上淋巴結,或已擴散至兩邊腹股溝的淋巴結,但未擴散到更遠距離的部位。
IV癌細胞已入侵陰囊、前列腺或恥骨,不論有否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但未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
癌細胞不論有否生長至陰莖更深層位置或附近的結構,但已擴散到附近骨盤的淋巴結,或已突破淋巴結、生長到周邊組織,但沒有擴散至其他更遠距離的部位。
癌細胞不論有否生長至陰莖更深層位置或附近的結構,亦不論有否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但已擴散到更遠距離的身體部位。

主要治療方法

陰莖癌治療方法

按以上準則劃分癌症期數,除了讓患者更清楚自己身體狀況外,亦有助醫生更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達致最佳治療效果。跟大部分癌症一樣,陰莖癌並沒有劃一的治療方式,除了上述癌症期數外,醫生會亦根據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況、個人意願等,選取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

  • 外科手術
    這是治療陰莖癌最常用的方式,尤其當癌細胞體積仍然細小、仍未擴散時已被發現,患者毋須把陰莖局部切除;如診斷時癌細胞已發展到較後階段,或需把患者的陰莖全部切除,當然醫生會按情況盡量減少切除的部分。此外,如癌細胞已進入陰莖更深層位置,則除了陰莖外,附近的淋巴結(大多在腹股溝)也需要局部切除。

    值得注意,由於腹股溝的淋巴結本身有協助排走液體的功能,患者接受相關淋巴結切除手術後,或會出現排液問題,引發異常的腫脹,即淋巴水腫。不過,現時一般情況下,醫生不會把患者兩邊的腹股溝淋巴結都切除,因此這種副作用出現的機率也大大減低了。

 

  • 放射治療
    高能量射線或粒子可被照射到患者體內,從而攻擊癌細胞,但就陰莖癌而言,這並非最常見或優先的選項,正如上段所述,一般個案會先考慮以外科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不過,在手術進行前,可先透過放療抑制或縮小癌細胞,減少患者需要施手術的部分;手術進行後,放療亦可進一步去除淋巴結,減低日後癌症復發的機率。另外,部分較晚期的個案也可借助放療,減慢癌細胞生長,紓援症狀。

    事實上,不止陰莖癌,治療任何癌症的放射治療均有風險,特別是高能量射線可能會損害照射目標附近的正常組織。部分患者接受放療後,相關位置的皮膚會出現斑塊或脫落,或者排尿時陰莖會有灼傷的感覺,甚至長出腫瘤。更嚴重者,陰莖末端的皮膚或組織可能會死亡;尿道或會收縮引致排尿困難,甚或因尿道與皮膚打開而失禁。

 

  • 化學治療
    這是利用藥物打擊癌細胞的方案,進行形式視乎癌症階段。如診斷時癌細胞仍屬發展早期,患者可接受外用藥化療,將藥膏塗抹在癌細胞所在位置的皮膚上,毋須內服;如癌細胞已發展至較晚期,醫生或會為患者處方口服或注射藥物,使藥物可通過血管在其全身運行,直至殲滅癌細胞,這常見於癌症已擴散到淋巴結的個案。部分患者或會在施手術前先接受化療,減低手術難度。

    化療的原理是藥物能攻擊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但其實除了癌細胞外,人體也有其他類似的細胞,例如骨髓、口腔、腸道等。這些正常細胞可能在化療過程中,連同癌細胞一同被殺滅,或會引致脫髮、口腔疼痛、食慾不振、噁心、腹瀉等副作用。

健康生活

完成陰莖癌手術後的個人護理

基於上文提及的種種副作用,患者接受治療後也須密切注意個人身體狀況,並做好個人護理,包括時刻保持衞生,以免傷口感染;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足夠休息及營養攝取,以及戒掉吸煙等不良嗜好,一方面增強免疫力,另一方面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當然,最重要還是嚴格遵從醫生的指引,包括定期覆診,以便醫生緊貼患者的康復進度,同時監察任何與癌症復發有關的徵兆。

預防方法

陰莖癌預防方法

陰莖癌沒有十分明確的成因,因此難以定論甚麼方法可完全杜絕患癌的風險。然而,根據上文提及的風險因素,某些措施或有助減低陰莖癌的發病機率,例如戒掉任何形式的煙草,從而減少身體吸入致癌物質;恆常保持陰莖清潔,並在性行為前做好安全措施,以免陰莖受感染;父母也應積極考慮為初生男嬰割包皮,避免日後出現包莖等情況。

常見問題

陰莖癌常見問題

陰莖癌與其他性疾病有何分別?

先談染病成因,陰莖癌是源於細胞突變而不斷增生,最終演變成惡性腫瘤;HPV及愛滋病均主要由身體接觸感染,例如與此等疾病的患者進行性行為、共同針筒等。另外,陰莖癌與其他性疾病對患者的禍害也不相同,前者可擴散至附近淋巴結或其他組織,不但影響身體機能,嚴重者更會致命,因此必須及時診斷並接受治療;愛滋病主要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使其更容易染上各種罕見病患;HPV病毒可引發更多併發的性疾病,但也有更多個案可自行痊癒。

如何能及早發現患上陰莖癌?

陰莖癌的早期病徵包括腫痛、流血、出疹、散發異味等。由於這些病徵未必完全由陰莖癌引致,如你發現此等情況,應先多加注意,例如每天記錄相關情況,觀察任何變化;但若然情況長期(大約4週)沒有好轉,甚至明顯加劇,則應從速求醫,向醫生了解背後原因,以免患上陰莖癌但延誤診斷,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患上陰莖癌會否影響性功能?

陰莖癌是一種惡性細胞腫瘤,如未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很大可能會繼續生長並擴散至陰莖的其他位置,破壞周邊組織,最終使陰莖未能發揮正常的性功能,甚至日常的泌尿功能也會受損。即使撇功能受損,陰莖癌本身也會引致腫痛、紅疹等症狀,一旦缺乏妥善治理,患者要進行性行為也加倍困難。

接受陰莖癌治療會否影響性功能?

治療對性功能的影響視乎治療方式及癌症階段。例如部分患者需要以外科手術把陰莖全部切除,性功能必定大幅受損。另外,即使患者並非接受外科手術,但本身病情嚴重,癌細胞已擴散到陰莖的其他位置,損害正常的組織,性功能也會受一定程度的影響。至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只要接受治療後跟從醫生指示,做好個人護理,待副作用消退後,性功能也可逐步回復。

陰莖癌的復發機率高嗎?

復發風險十分視乎患者的自身情況。例如部分個案病情已漸趨嚴重,治療效果有限,只能作紓援病徵之用,難以完全防止其他正常組織受癌細胞影響,那陰莖癌復發的機會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如患者於康復後再度出現與陰莖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繼續吸煙、再次感染HPV病毒或愛滋病等,也有機會引致陰莖癌復發,因此患者接受治療後,仍須時常保持良好衞生及護理。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