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腦癌

香港概況

腦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腦腫瘤並不常見,香港每年的新症大約有1000宗(平均每十萬人當中約有15人發病)。而原發惡性腦腫瘤(即腦癌)當中,膠質母細胞瘤每年新症約為80宗。

腦部是人體的中樞,控制著我們的思考、記憶、語言、情感和活動等能力,一旦受到癌細胞入侵,腦部的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治療亦較其他癌症困難。

腦癌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

原發性腦癌是指起源於腦部的惡性腫瘤,一般以原發的腦細胞命名,較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例如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便是由星形細胞病變而成。

繼發性腦癌亦即「腦轉移」。顧名思義,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液擴散到腦部,較常見出現腦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和乳癌。繼發性腦癌比原發性腦癌更常見。

腦癌病徵

腦癌常見症狀​

腦部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患者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有關。部分患者可全無症狀,僅在常規的身體檢查中意外地發現腫瘤;有些患者卻可能同時出現一種以上的症狀。

腦腫瘤的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腦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局部神經機能障礙

      1. 腦壓增高:臨床上常見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有: 頭痛、嘔吐、視覺障礙和意識障礙等。
      • 頭痛:一般是鈍痛;咳嗽、打噴嚏和如廁等會使頭痛加劇。早期的頭痛通常只在早上起床時發生;到了後期,頭痛會持續並愈來愈嚴重,服藥往往無法使頭痛減輕。
      • 嘔吐:腦癌引起的嘔吐往往來得突然和劇烈,有如「噴射性」,事前不一定伴隨頭痛和噁心。
      • 視覺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和重影等情況。
      • 意識障礙:由於大腦血流減少和腦幹功能受影響所致。如果腦腫瘤迅速生長,可引起腦水腫,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由清醒的意識轉變成昏迷。

 

      1. 癲癇發作:成人以後才發生的癲癇症應先懷疑腦腫瘤的可能性,詳細的腦部檢查至為必要。幾乎任何類型的癲癇皆可能在腦腫瘤患者身上見到,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的癲癇發作。

 

      1. 內分泌障礙:內分泌失調引起生長、體形和性功能的異常,例如受可分泌荷爾蒙的腦下垂體腫瘤影響,造成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不孕症和月經失調等;或由於受腦腫瘤壓迫的影響而產生荷爾蒙水平低下的症狀。

 

    1. 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神經症狀,例如一側肢體無力感或不靈活、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言語表達困難、性情改變、視野缺損和局部性癲癇發作等。

尋找癌症原因

腦癌風險因素

迄今為止,醫學界仍未確切了解腦癌的成因,但可能與以下的風險因素有關:

 

  • 年齡: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上腦腫瘤,但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較高;但部分腦癌如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則幾乎只在兒童身上出現。
  • 家族史:家族中曾有人患神經膠質瘤
  • 長期接觸化學物質:長期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等

常見檢查方法

腦癌診斷方法

 

腦癌的診斷包括臨床身體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分析三方面:

  • 臨床身體檢查
    • 影像學檢查
    •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項先進的醫學造影技術,利用X光射線來掃描整個人體,得出多個橫切面影像,再由電腦組成二維(2D)甚至三維(3D)影像,增加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為腦腫瘤患者進行電腦掃描時,會利用醫療顯影劑,令影像更清晰。這項檢查帶有少量輻射。
    • 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帶輻射,能準確顯示腦腫瘤的詳細情況,是腦腫瘤的重要診斷工具,同時可用作術前評估,有助手術的定位和導航。
    •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簡稱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技術,能顯示細胞的新陳代謝情況,能有效評估腫瘤的位置和擴散程度。
     
    • 病理學分析
    以外科手術取出腦腫瘤的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化驗,以確定其屬性,又稱為「組織活檢」,乃診斷腦癌最準確和可靠的手段。

腦腫瘤的分級

為了擬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和評估預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根據腦腫瘤在顯微鏡下的組織變化,將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惡性程度分成四級:

第一級(Grade I:惡性度最低的腦腫瘤,在顯微鏡下幾乎是正常的細胞。第一級的腦腫瘤能透過單純的手術治療而得到良好的效果,患者通常有較長的存活時間。

 

第二級(Grade II:顯微鏡下可見輕度異常的細胞,其生長速度相當慢,惟有機會侵犯鄰近的腦組織,或發展成惡性度較高的腦腫瘤。

 

第三級(Grade III:顯微鏡下可見異常細胞,腦腫瘤有侵犯鄰近腦部組織的傾向,屬惡性度較高的腦腫瘤。

 

第四級(Grade IV:惡性度最高的腦腫瘤,顯微鏡下顯示異常細胞快速增生,細胞密度及增殖指數高,腫瘤細胞大面積侵犯鄰近的腦部組織,刺激產生不正常的腫瘤血管,並有血管內皮增殖。腫瘤的中心也常見壞死細胞。「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最常見的病例,大部分患者的存活時間不超過兩年。

主要治療手段

腦癌治療方法

此處主要集中討論「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的治療方法。

GBM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和最新的腫瘤電場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擬定治療計畫,在大多數情況下,通常會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例如利用手術切除腫瘤後,再進行放射治療或輔助性藥物治療,以盡量減低復發機會。

  • 外科手術(Surgery

外科手術是GBM的骨幹治療,目的是在不損害腦部重要功能的大前題下,對腫瘤進行最大限度的切除。然而,若腫瘤侵入、包圍或黏附著一些重要的腦組織和神經時,手術的風險便相對提高,切除腫瘤亦會相對困難。有時候,醫生在評估患者的病情後,可能只能切除大部分的腫瘤,而剩餘的部分就需要利用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來進一步清除。

  •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阻止其增生和擴散。近年,較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包括: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
    • 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
    • 高速螺旋放射治療(TomoTherapy)
    • 質子放射治療(Proton Therapy)

先進的放射技療技術能提升放射劑量,有效殺死腫瘤的同時,又能減低對周邊正常組織的破壞。

  •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化學治療(又稱化療)是以抗癌藥物來破壞癌細胞,較常用於腦癌的化療藥物為「替莫唑胺」(TemozolmideTMZ。TMZ可穿透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到達腦部破壞癌細胞,惟亦有機會破壞身體其他部位的正常細胞,引起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脫髮、疲倦及容易受感染等。研究指出,GBM患者在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合併TMZ,能有效延長其存活率。

 

  •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

常用於治療GBM的標靶藥物為「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是一種對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簡稱VEGF)的單株抗體,作用是透過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從而截斷腫瘤所需的養分供應,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貝伐珠單抗的主要副作用為出血。

 

  • 腫瘤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

TTFields是嶄新的癌症治療技術,其原理是透過低密度、中頻的交替腫瘤電場傳遞到腦部,令患者腦部的癌細胞受到干擾而無法正常分裂,從而減慢癌細胞生長速度,使其壞死。患者需在頭皮上貼上4塊電極貼,接駁電池組,每天維持至少18小時,每2至3天更換電極貼,就能達到治療效果。一般用於新確診的GBM患者,在完成外科手術和同步放化療後,與化療藥物TMZ一同使用。

 

  • 其他藥物治療

最常用的包括抗癲癇藥物,以控制全身或局部抽筋;或是以類固醇來減輕腫瘤附近組織水腫等問題。

腦癌治療後須知

  • 復康訓練

由於腫瘤本身或治療均可能令腦部的不同位置受損,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例如影響聽覺、視覺、語言表達或四肢活動能力等,因此患者或需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和職業治療等,透過一連串的復康訓練,幫助患者回復一定程度的功能。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恆常運動、作息定時、適當紓緩壓力,以及保持正面開朗的心境,均有助恢復健康。

  • 定期覆診

    患者必須按醫生的指示定期覆診,有助及早處理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如果癌症出現復發,也能及早發現和接受適切的治療。

  • 與家人同行

    儘管腦癌是一種難治的疾病,只要患者知己知彼,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等,定能有助減少不必要的驚慌,以及增加對治療的信心。患者宜向家人坦誠溝通自己的病情,共同商量有關治療及家庭崗位上的安排。有家人支持,不再單打獨鬥,對病情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