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癌」基因解碼

2019年6月20日

鼻咽癌被稱為地區性癌症,在歐美國家的白種人、亞洲的日本人、韓國人中,案例相當罕見,但在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卻相當常見,其中又以45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因而被稱為「廣東癌」,與香港人絕對息息相關。 醫管局數字顯示,男性患者較女性多,2016年20至44歲男性組別中,鼻咽癌佔所有癌症個案的15.5%,成為本港青年男性頭號癌症。本港2016年錄得327宗鼻咽癌死亡個案,當中77%是男性;病發年齡中位數則為54歲左右,較其他癌症病發年齡早約10年。
近10年的醫學研究顯示,家族遺傳、長期吸煙、少吃水果蔬菜等生活習慣,都是致癌的高危因素。研究亦顯示鼻咽癌與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人體一旦受到感染,EB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鼻咽,成為誘發鼻咽癌的原因之一,在大部份的鼻咽癌細胞中都能找到EB病毒。
許多讀者也許知道食用煙燻、醃製食品,例如鹹魚等會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主要因為醃製的食品會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從而有機會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可是大量食用醃製泡菜的韓國人卻又絕少罹患鼻咽癌,可見兩者中間的關係仍需更進一步研究才能清楚解釋。
遺傳基因也是鼻咽癌的主因,有家族病例的人患上鼻咽癌的機會較一般人高。曾有研究顯示,古代的「百越族」帶有鼻咽癌的基因,遺傳至今仍會在後代的基因中發病。「百越族」是春秋戰國時期,住在南方濱海之地的族群,百越後來與漢族混血變成現在的「南方漢人」,中國東南沿海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以至越南北部的人種,大抵都是古代百越的子孫,血中流著百越DNA,包括其中的「鼻咽癌基因」。
鼻咽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方的位置,肉眼是根本無法觀察的,耳鼻喉科醫生一般會利用內窺鏡檢查,以及抽取活組織化驗。有不少人誤以為鼻咽癌是不治之症,其實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求診,接受適當的治療,約有八至九成機會康復。但是,癌細胞如已開始擴散,治療成效便會大打折扣,後遺症更會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近年,治療鼻咽癌的電療的技術大有進步,不但能夠作出強度調控,在劑量的控制上亦更為精準,因此療效提升而副作用減少,能補救早年因治療而帶來的面頸皮膚灼傷、視覺及聽覺神經受傷、口乾、吞咽困難、失去味覺等等。現在亦有使用免疫療法來為未期病人進行治療,然而成效和治癒率都還需等待進一步確認。

文章摘自《信報財經新聞》,版權歸《信報財經新聞》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