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醫學界時常呼籲市民接種疫苗,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亦曾邀請蔡卓妍、鄧紫琪、梁詠琪等知名藝人宣傳,在街頭不難發現相關的廣告。子宮頸癌在香港有多普遍?甚麼人較容易患上子宮頸癌?一旦不幸患上子宮頸癌,應如何治療?
這篇文章中
發病及死亡統計
常見症狀
疾病成因
風險因素
診斷方法
治療方法
個人護理
閱讀更多
本港女性致命癌症
事實上,於2016年,子宮頸癌共有510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3%,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中,排行第7位。若按每10萬女性人口計算,發病率為12.9%。跟其他癌症相比,子宮頸癌對本港女性的威脅,並沒有按年大幅上升。由2001年至2016年間,每年確診子宮頸癌的新症數目在大約400宗至500宗之間,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子宮頸癌也是本港女性致命癌症當中,排行第9位。2017年,本港共有150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6%。若按每10萬女性人口計算,死亡率則為3.8%。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每年死亡率略為浮動,大致在3至4%的水平。
及早求醫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未必可以及時察覺。癌症發展至中期時,患者身體開始出現跟月經失調類似的情況,包括:
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時,症狀才會變得明顯,例如下腹或背部疼痛、大小便感到困難、尿液及糞便帶血、失禁、腎積水、腳腫等。然而,當患者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不過也要注意,這些症狀並不局限於子宮頸癌,因此患者發現懷疑子宮頸癌的症狀,應盡早向醫生查詢。
HPV病毒
大約7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俗稱HPV病毒 – 第16型和第18型導致。生殖器的HPV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感染,病毒會在子宮頸、陰道、陰莖、肛門,甚至口腔及喉嚨等部位潛伏,一般沒有症狀,亦能夠被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清除。
不過,當子宮頸內的細胞受到HPV病毒的持續侵襲,可能會導致細胞變異,從而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子宮頸上皮內瘤分為三期,以有多厚的子宮頸上皮存在變異細胞來劃分,如患者達第三級仍未獲得適切的治療,則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
定期檢查與風險
女性如符合以下條件,將比其他人有較高機會患上子宮頸癌。
因此,要預防患上子宮頸癌,女性應該多加注意性接觸時的衞生及安全,預防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例如使用安全套。
此外,女性也應定期進行子宮頸細胞檢查。在檢查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把俗稱「鴨嘴鉗」的陰道窺器,放入女性的陰道,以便清楚觀察位於陰道深處的子宮頸,然後再將小軟刷或小刮棒伸入陰道內,以刮取宮頸細胞樣本,放進顯微鏡進行檢查。初時女性應每年檢查一次,如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則可減少至每3年一次,此舉有助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9成。香港政府建議25歲或上、曾進行性行為私女性,接受子宮頸癌檢查直至65歲。
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女性而言,注射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即HPV疫苗,是較為合適的預防方法。現時在本港註冊使用的疫苗有3種,全都可以預防由HPV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所帶來的子宮頸癌,佔所有子宮頸癌的7成左右。疫苗合共需要注射2至3劑,但由於疫苗未能預防所有致癌的HPV病毒,亦不能清除體內所有潛伏的HPV病毒,女性仍然要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盡可能減低患癌機會。
另外,由於吸煙習慣也是引致子宮頸癌的其中一項高危因素,本身是有吸煙習慣的女性應盡早戒煙,減低患病風險。
請即向醫生求診
如女性透過上述子宮頸細胞檢查,確診患上子宮頸癌,醫生有可能要作進一步診斷,以確定子宮頸癌的分期。
醫生會用掃描儀器,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掃描儀器發出的聲波會經電腦分析,並轉化為影像。
醫生會經靜脈注入顯影液〔註1〕,為患者的盤腔拍攝不同角度的X光片,再用電腦合成橫切面影像,觀察受癌細胞影響的範圍。
跟電腦掃描相似,但會使用磁場來構成身體橫切面的清晰影像。
醫生會利用內窺鏡軟管,經患者的尿道伸入其膀胱、肛門、直腸或部分大腸,透過螢幕目測該處的組織是否有異常情況,必要時可能需要切下小片活組織,並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經以上各種方式的檢查,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更準確的掌握,並會為其子宮頸癌分期。
影響範圍 | |
---|---|
I期 | 癌細胞已經侵蝕入皮下組織,但癌腫仍然停留在子宮頸的位置。 |
II期 | 癌細胞已經伸延到子宮頸旁邊的組織,或者陰道的上部。 |
III期 | 癌細胞已經伸延至骨盆腔的側面,或者已經伸延到陰道的下1/3範圍。 |
IV期 | 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身體其他主要器官,例如肺部、大腸或膀胱。 |
請即向醫生求診
子宮頸癌主要有4種可行的治療方式,哪種較為合適則取決於患者體內腫瘤的大小、位置、擴散程度、體質等,例如早期的腫瘤局限於子宮頸,比較方便用手術切除;相反,後期癌症擴散較廣泛,單靠手術難以完全清除癌細胞,需要其他治療方式配合。
適用於較前期,即第1期及部分第2期的患者。簡單而言,在手術的過程中,醫生會為患者切除子宮及子宮頸、陰道上半段和骨盤腔的淋巴結。
如果患者年紀較小、身體狀況良好,加上腫瘤較小,不涉及子宮頸的周邊組織,手術切除癌腫是較為適合的選擇,以便保留卵巢,分泌生殖荷爾蒙,同時避免其他治療帶來較嚴重的後遺症,例如放射治療引起的陰道萎縮及硬化。
雖然手術帶來的後遺症較其他治療方式少,患者仍然可能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例如手術有機會觸及膀胱、輸尿管或直腸,導致大小便出現困難;手術也有機會傷及神經線,令患者感到痛楚。除此之外,切除淋巴結可能導致淋巴管堵塞,令淋巴液積聚致下肢腫脹,即淋巴水腫。部分嚴重的個案,可能出現陰道出血,甚至不育。
俗稱「電療」,主要適合部分第1期和第2期患者,可以與手術一拼使用。如部分患者體質不宜接受手術,放射治療也是可行的選擇。另外,子宮頸癌腫瘤擴散或復發,也可以接受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分體外及體內兩種,前者利用機器發出高能量的放線,照射患者整個骨盆腔,包括子宮頸、子宮及其周邊,消滅癌細胞;後者則在患者的陰道和子宮頸位置,擺放細小並能發出輻射的導管。療程每次照射10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一般合共進行3至4次。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短期內可能出現噁心、肚瀉、疲倦、尿頻、皮膚紅腫等問題,長期更有可能令卵巢受損、難以受孕,以及陰道收窄,導致進行性行為時感到疼痛。
簡稱「化療」,通常透過靜脈注射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常用以輔助放射治療,或用於子宮頸癌已轉移或復發的患者身上。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後,短期內可能出現腹瀉、厭食、噁心、疲倦、脫髮、口腔潰爛,以及手腳麻痺疼痛等問題;長期可能打亂經期或暫停來經,甚至導致不育。
主要用於子宮頸癌已經擴散,或者子宮頸癌復發的病人。療程每3星期進行一次,透過靜脈注射標靶藥物。現時已於本港註冊的子宮頸癌標靶藥物為「貝伐株單抗」,用以抑制血管增生,阻截癌細胞的血液供應。臨床研究證實,這種藥物配合化學治療使用,整體存活期可以延長3.7個月。
健康生活
患者接受治療後,體質會比較差,因此為增強體質,應該盡快恢復走動,也要適當運動,例如散步、太極等,同時要作充分休息。飲食習慣方面,應該避免進食辛辣、具刺激性,以及肥膩或經醃製的食物;相反,要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維他命的食物,以及新鮮蔬果,以保持排便暢通。
本身有吸煙或酗酒習慣的患者,應該盡快戒除。另外,接受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6星期內,切勿進行性為,讓傷口正常癒合,待身體完全康復後,就可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進一步認識
註1:顯影液經由血管注射,之後隨血液到達器官,以減弱X光射線,使組織更容易顯現出來。
資料來源:
衛生防護中心
醫院管理局
癌症基金會
香港防癌會
Mayo Clinic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至17.30和星期六09:00至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