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口腔癌

香港概況

平日稱呼的「口腔」是由多個部位組成,包括嘴唇、舌頭、舌下、硬顎、齒齦以及口腔內壁、兩腮內壁和唾液腺。任何在這些位置生長的惡性腫瘤,均統稱為口腔癌,也是頭頸癌的其中一種。

口腔癌在世界各地的發生機率差距甚大。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資料,2018年全球口腔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中,繼首名位於大洋洲的巴布亞新畿內亞後,第二至五名均位於南亞,分別為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和斯里蘭卡,每10萬人口發病率分別為12.2、9.5、9.1及7.6;至於英國、盧森堡、波蘭及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大部分的每10萬人發病率都低於5。

值得留意,除了地域差異外,男、女兩性患口腔癌的情況也大相逕庭。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數據,當地患有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男女比例高達9:1。而美國癌症協會亦推算,2020年當地男性患上口腔癌及咽喉癌的機率是女性的雙倍。可見,各地發病率縱然不同,男性一般有較高風險患上口腔癌,應加倍注意。

至於存活率方面,男女性並沒有明顯差異,反而關鍵是確診期數。根據英國公共衞生署轄下一項統計,當地確診1至2期口腔癌的1年存活率超過90%,3年存活率亦達約80%;惟確診3至4期的1年存活率則約70%,3年存活率更只有約50%。可見,唯有越早求診及發現患癌,方能爭取最佳治療效果及存活機率。

口腔癌病徵

口腔癌常見先兆、症狀及病徵

如同其他癌症種類,口腔癌的形成都跟DNA(脫氧核糖核酸)有關。當嘴唇或口腔細胞的DNA發生變異時,相關細胞會不停生長並分裂,其他健康的細胞則會因而死亡。如不正常生長的口腔細胞繼續累積下去,就會形成腫瘤,即口腔癌,更有機會蔓延至頭部或頸部。

目前為止,上述DNA變異的原因仍然未明,但醫學界總結出數個可增加患上口腔癌風險的因素,它們包括但不限於口腔周邊的狀況:

  • 長期並大量吸食任何種類的煙草,如香煙、雪茄、煙斗等
  • 長期嚼食檳榔,或其與香煙合成的古特卡(Gutka)(尤其東南亞地區)
  • 長期攝取酒精(美國癌症協會指,約70%口腔癌患者本身有酗酒習慣)
  • 嘴唇長期受強勁陽光照射
  • 不良的口腔衞生,或有蛀牙
  • 經性接觸感染HPV(人類乳頭瘤病毒)
  • 接受幹細胞移植後引發的GVHD(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
  • 免疫系統變弱

在患上口腔癌的初期,患者或會出現以下病徵,大多均長期持續及無法治癒:

  • 嘴唇或口腔內部疼痛
  • 口腔內部,包括牙齦、舌頭等部位,滋生白斑或紅斑
  • 臉頰腫脹
  • 牙齒鬆脫或疼痛
  • 咀嚼或吞嚥困難
  • 舌頭麻木
  • 耳朵疼痛

然而,上述症狀未必完全由癌症引致,亦可能與除口腔癌以外的其他癌症有關,因此一旦發現上述病徵,且超過兩週沒有好轉跡象,應從速求診,了解是否患上口腔癌或其他癌症。

常見檢查方法

口腔癌診斷方法

如懷疑病人患有口腔癌,醫生會為其進行下列各項檢查:

  • 理學檢查(身體檢查) – 醫醫生會檢查病人的嘴唇及口腔內部,觀察任何異狀,例如白斑、腫脹等;
  • 活體組織切片 – 若在上述檢查發現任何需要進一步觀察的情況,醫生將從病人口腔內部切除一小塊組織樣本,送到實驗室研究是否有癌細胞或其他與癌症相關的變異;
  • 內窺鏡檢查 – 如醫生認為病人已患上口腔癌,會將一條裝有鏡頭的微小管道放到病人喉嚨,尋找任何顯示癌細胞擴散的徵狀;
  • 影像檢查 – 為進一步了解癌腫的發展情況,或檢視治療的效果,醫生會採用不同技術,取得病人體內的影像,例如:
    • 電腦斷層掃描(CT)– 使用X光截取包含體內軟組織的細緻影像,以便了解腫瘤的體積和位置,以及是否已經擴散至附近組織、淋巴結及肺部;
    • 磁力共振成像(MRI)– 功能與電腦斷層掃瞄近似,透過發射無線電波及強度磁力,取得病人體內軟組織的細緻影像,更可檢視癌細胞有否擴散至頸部、腦部和脊髓。
    • 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PET)– 又稱「正子造影」,利用癌細胞比一般細胞吸收更多糖份的特性,將一種帶有放射性糖份注入病人身體,再透過PET掃瞄,檢視病人體內輻射分佈,以了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到其他位置。

經過上述各項測試,醫生將根據腫瘤的體積和擴散程度,判斷病人的口腔癌期數。詳細分類如下:

0癌腫處於口腔細胞表層,亦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或更遠組織。
I腫瘤直徑不多於2厘米,亦未入侵附近組織、淋巴結或更遠的位置。
II腫瘤直徑多於2厘米、不多於4厘米,亦未入侵附近組織、淋巴結或更遠的位置。
III腫瘤直徑超過4厘米,但未擴散到淋巴結或更遠位置。
IV任何體積的腫瘤,並已增長至其他附近組織,包括顎骨、舌頭深層肌肉、面部肌膚等。

主要治療方法

口腔癌治療方法

早期的口腔癌或可透過不同的治療方式治癒,但如確診時癌細胞已屬晚期,完全治癒的可能性較低,治療的目的在於遏止腫瘤擴散,紓援病徵,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醫生將按腫瘤的階段、發展趨勢及病人的自身健康狀況,為其選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口腔癌的常見方式包括:

外科手術

這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治療方式,目的是要完全移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手術規模視乎腫瘤的體積,較細小的癌腫可透過簡單手術或雷射移除,其後患者可能毋須留院;若腫瘤體積甚大,患者須先接受全身麻醉,甚至可能會在臉部或頸部留下疤痕。

值得一提,醫生未必只會切除單個癌細胞。首先即使是較早期的口腔癌,醫生亦可能切除少許位於腫瘤附近的健康組織,以策安全;如醫生確認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則會連同相關的淋巴結或其他組織切除。

放射治療

除非患者的口腔癌屬較早期,否則放射治療一般需要外科手術或化學治療的配合。放射治療原理是利用高能量射線,例如X光或質子(proton),殲滅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在體外或體內進行,視乎患者需要。如進行體外放療,患者只須平躺在一部會發射X光的機器之下,靜待數分鐘即可。至於體內放療,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刺針植入癌細胞,需要數天方能完成。

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有機會出現皮膚疼痛、口腔或咽喉疼痛、失去味覺、食慾不振、口乾舌燥、脫髮等副作用,乃正常現象。倘若上述情況長期持續,患者應從速求醫。

化學治療

這種治療方式的原理是將藥物經患者的血管輸送到全身,對付已擴散到其他位置的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並減輕其帶來的症狀。化療藥物可以口服或通過靜脈注射。部分情況下,化學治療需要連同放射治療進行,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不過,由於在化學治療的過程中,血液裏的正常細胞會減少,患者接受治療後或會出現發炎、容易疲倦等狀況,靜脈注射亦可能導致噁心、嘔吐、口腔疼痛的副作用,屆時患者應尋求並聽從醫生指示。

光力療法

醫生會把感光藥從患者的靜脈輸入,使藥物順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再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光照射被藥包圍的癌細胞,以氧化作用摧毀癌細胞。接受治療後,患者會對光異常敏感,應盡量避免皮膚和眼睛接觸陽光。

健康生活

完成口腔癌手術後的個人護理

即使患者已完成上述治療,仍須繼續做好個人護理,方能有助康復,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最關鍵的固然是立即戒掉任何種類的煙草和酒精,因它們正是增加患上口腔癌風險的因素之一。此外,患者亦可尋求醫生意見,以按摩或針灸的方式紓援各種治療帶來的疲勞。

預防方法

口腔癌預防方法

由於目前仍未找到引致口腔細胞基因變異的原因,醫學界也無法掌握可完全預防患上口腔癌的方法。不過,針對上述各種風險因素,以下方法可盡量減低患癌的機率:

  • 拒絕或戒掉吸食任何煙
  • 飲酒時控制份量,避免酗酒
  • 避免嘴唇被陽光長期照射
  • 定期檢查牙齒,以盡早發現口腔任何異常情況

常見問題

口腔癌常見問題

口腔癌與咽喉癌有何分別?

口腔癌指生長在嘴唇、舌頭、硬顎等位置的癌細胞,而咽喉癌則指生長於軟顎、後舌、扁桃腺等位置的癌細胞。由於兩者位置十分接近,它們的成因、風險因素及治療方式均大致相約,患者應就自身情況向醫生尋求專業的意見。

如初步發現口腔癌的病徵,應如何處理?

如文中所述,口腔癌的病徵,包括吞嚥困難、牙齒疼痛、臉部腫脹等,未必由癌症引起,部分平日常見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致上述情況。因此,如你發現此等情況,毋須過分憂慮;如情況持續或加劇,應盡快求醫,了解背後原因及患癌的機率。

確診口腔癌後,生活有甚麼要注意?

癌症難免影響情緒,但在醫生指導及適切治療下,也有痊癒或減緩的機會,因此患者毋須過分焦慮,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包括病情推測、治療建議等,有助你作更妥善的安排。如有需要,可與家人、朋友、社工等人溝通,讓他們了解你的情況和感受,幫助你渡過難關。

接受口腔癌治療後,進食會否受影響?

外科手術及放射治療均會影響患者口腔、舌頭及喉嚨的活動,造成飲食困難,此乃正常現象。患者可嘗試軟食,例如炒蛋、乳酪等,避免麻辣、椒鹽等具刺激性的食物。待傷口的組織復元後,腫脹會逐漸消散,患者可回復正常飲食。惟若持續感進食困難,應向醫生了解箇中原因。

接受口腔癌治療後,說話能力會受影響嗎?

口腔癌腫及其治療均牽涉嘴唇、牙齒、舌頭或軟顎的改變,難免影響患者的說話能力。不過,一般而言,該等影響並不深遠,部分人可能無法準確發出一至兩個音,而待身體組織復元後,說話能力將完全或大致回復正常。如接受治療後,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患者應向醫生了解情況,或向言語治療師求診,索取專業意見。

聯絡我們

我們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7.30和星期六09:0013:00。 如果您想預約或與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請致電+852 3598 9090

如果您想在開放時間以外與我們聯繫,請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